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如何认识当前石油形势

[ 信息发布:admin | 时间:2016-01-21 | 浏览:693次 ]

腰斩、大跳水、断崖式下跌、“跌跌不休”……2014年年中以来,这些关键词在国际油市不停闪现,低油价以无形之手牵动着经济社会的敏感神经,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进入2016年,国际油价依旧跌势不止,两周内跌幅已超过20%。1月18日,纽约、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交投于28美元/桶附近,全球股市暴跌引起市场恐慌,风险类资产惨遭大幅抛售。

  有专家表示,油价短时间内难以回归高位,低位震荡或将成为新常态。

  低油价如何影响世界石油格局变迁?给石油石化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如何认识低油价下的发展形势?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记者日前走访了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深入探讨,更是深感如何辩证地认识和应对当前油价,认清当前形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低油价加速石油供应新旧力量博弈,石油供需转向多元化、区域化、板块化;低油价提振了传统能源竞争优势,能源替代发展势头受挫,甚至出现了“逆替代”现象;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挑战和机遇共存

  《2035年BP能源展望》指出,从历史上看,整个大局一直是东方产油、西方消费。但在今天低油价下,这种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从供给侧看,随着1月16日对伊朗的制裁正式解禁,国际石油市场又将新增每天50万桶的供给能力。凭借页岩油气迅猛崛起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让业界有了石油生产重心“西移”之说。

  从需求侧看,全球油气消费量增长已由欧美转移到亚洲地区,中、印、日、韩等能源消费大国,以及非OEDC国正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曾兴球认为,围绕北美、欧洲、亚太三大需求极,市场格局大致已经形成三大“供应—需求”区域,随着生产中心与消费增长重心的变化,国际油气供需关系朝区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5年岁末,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再次宣布下调销往美国和亚洲的石油价格,相比地区基准价低了1.4美元,降价幅度超出市场预期。低油价的背后,透出石油供应新旧力量的博弈。

  管理原油市场本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创立宗旨,如今,它似乎越来越难以继续完成这一使命。2015年12月4日,原计划4个小时的会议开了近7个小时,最终结果是OPEC决定油泵不停,产量不减。这与1997年至1999年的历史颇为相似,当时OPEC同样是不减产,致使原油很快跌破了每桶10美元大关。

  如果把传统石油供应源的中东称作“老中东”,那么新近崛起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油气供应源堪称“新中东”,而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多油气供应中心好比新老“中东以外”的又一个中东。 在亚洲,中国、印度等国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可视为“需求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用“四个中东”形象地指出,随着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向着多元化和板块化转移,“新中东”地位在上升,“老中东”地位受到挑战。

  从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由最初的煤炭代替柴薪能源开始,到后来石油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再到现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世界能源消费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有专家指出,此轮油价下跌或将成为世界能源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向来存在实际性和功利性,便利使用、价格因素和能源使用效率都是市场选择能源的主要条件。低油价让石油重新具有市场的经济竞争力。很多产业开始放弃天然气,重回石油。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上半年,我国LNG重型卡车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减少33%。

  此外,长期过低油价也容易助长能源消费中的非理性行为。201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比上年增长9.9%,而其中高油耗的SUV销量增长高达36.4%。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是持续低油价给市场带来严重误导,从而导致消费者形成更大的不合理消费。   在高油价时期,风能、光伏等新能源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随着油价大跌已是风头不再。高油价刺激了可替代能源的发展。风水轮流转,油价的跳水,暂缓了非传统能源的强劲发展势头。

  在价格杠杆的撬动下,高碳能源挤占低碳能源市场,能源专家称此为“逆替代”。专家们建议,低油价时,应该采取措施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从而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作为商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而波动,是正常现象。可是,没有哪一种商品能像石油这样,短短十年间可以在一位数与三位数之间跌宕。一夜为金,一夜成土,油价下降几家欢乐几家愁。

  对于原油出口国,低油价带来的打击不言而喻。穆迪预测,低油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将持续到2017年。在委内瑞拉,油价每降低1美元,就要损失7亿美元收入。但对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国家而言,低油价将降低通胀率,可减少当下的财政赤字。穆迪表示,低油价给予印度放宽货币政策的空间,帮助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印度应对补贴、经常性财政赤字等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低油价下利弊共存。一方面,可直接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和石油化工行业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成本。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低油价对国内石油产业带来严重冲击,效益锐减,从而削弱石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进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面对过山车般的油价,人们期盼着市场回归理性。而在油价潮起潮落间,石油行业的生产者更需要理性思考、沉着应对。

  优胜劣汰法则主导油气市场加速洗牌,企业加快合纵连横;油价高企顺水赶潮,油价下降水落石出,低油价暴露石油企业发展问题;答好当前低油价考卷,油企才能超越自我赢得未来

  纵观石油百年风云,每一次油价暴涨暴跌,都将成为石油产业格局重塑的契机。此次低油价因其下降幅度之大、下降速度之快,正牵动着石油企业敏感的神经,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加速行业洗牌。

  我们看到,全球油企成本受到挤压,投资收窄、市场萎缩。BP、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调整战略,收缩战线,瘦身过冬。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俄油、俄气等国家石油公司压力空前,有的甚至只能通过变卖资产或发高息债的方式来维持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公司,沙特阿美公司传来要上市的消息,这无疑透露出对融资的需求。中国油企也不能独善其身,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利润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低油价激发成本意识,主导着当下油企的发展动向。为了控制成本,从BP公司、康菲石油等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到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国际石油巨头们纷纷进行裁员。1月12日,BP公司宣布,计划在全球裁员4000人以应对低油价。

  压缩投资往往成为油企应对挑战最直接的办法。石油公司纷纷将发展战略从扩张调整为收缩,大幅压缩投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4年预计,2035年前,全球油气领域年投资平均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而2015年预计实际投入还不到年平均值的一半。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也大幅收缩投资。从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相继削减了10%到15%不等的资本支出,主要是搁置多个新开采项目。2015年,中石化资本支出比上年下降12%,中海油则降幅更大,超过26%。中石油比上年降幅10%。

  据预测,当原油价格低于60美元/桶,全球油气行业会有近1万亿美元的石油建设项目滞后,涉及日均产能700万桶至800万桶。首当其冲的是非常规油气、深水油气、东非液化天然气项目及北极项目的开发投资,而这些项目是未来全球油气增产的主要来源。

  需要慎重的是,石油开发不同于别的行业,即便只是维持现有产量,也需要增加投资新建产能,以弥补因自然递减而下降的产量。曾兴球指出,过度收缩勘探开发投资,行业投入不足,新增产能建设受限制,无异于在为下一轮危机掩埋种子。还有专家提醒,一旦石油供需面发生反转,或者出现影响石油供输的突发事件,石油公司难以迅速恢复产能,国际油价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油市如海,油价高企如顺水赶潮,油价下降则水落石出,低油价暴露出企业发展隐藏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看,低油价犹如放大镜,某种程度上可清晰看出高油价时被掩盖的问题、瑕疵和矛盾。以前高油价时期,业绩骄人、发展喜人,容易使员工滋生自满情绪和松懈思想,管理经营粗放、成本持续高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容易被雪藏。面对低油价,企业管理者要直面挑战,冷静思考,抓住机遇破解难题。

  “做什么”,比“怎么做”往往更重要。现代企业发展,企业战略处于核心地位,战略谋划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制胜之道,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面对油价长期低位下行,如何秉持底线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从最坏处着手,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往最好处努力,正确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未来与当下、内部与外部、自身与环境等一系列关系,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油价震荡下行,市场需求萎缩,油气资产也大幅缩水,客观上降低了国际油气收购合作的成本,业界“抄底”呼声高涨,然而真正实施并购的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多。一方面,低油价下石油公司现金流紧张,从而导致无力并购。另一方面,以往在高油价时期的并购项目在低油价下面临考验,既有项目难以消化的情况下也无心开展更多并购。

  国内情况更是如此。中国的石油企业1993年开始海外投资,现已具有较大规模。截至2015年6月,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力,拥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168个,分布在51个国家,每天为国际石油市场增加600万桶供应能力。不可回避的是,这些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在高油价时期并购的,低油价下有的项目出现经营困难。

  这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如果企业过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和规模效应,出现跟风和“追热”投资现象,则将形成市场的“羊群效应”。专家提醒,中国油企应在投资新项目时更要注意防控风险,并准备不同的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面对低油价大考,企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主导未来发展命运。只有答好当前这份问卷,油企才能超越自我赢得未来。

  低油价拖累相关服务产业,对工程技术、装备、建设、冶金、煤炭等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和协同合作,促使油气服务市场回归理性,重塑相关产业链条格局

  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犹如震波以石油公司为“震中”不断向外扩展。自去年以来,工程技术、装备、建设、冶金、煤炭等产业有明显震感。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投资收缩,缩小了油气服务市场蛋糕,油服市场竞争加剧。

  油价低位震荡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及相关行业裁员总人数已超过25万人,其中油服公司占整体的79%。在国内,将近40%的石油钻机被闲置,很多民营钻井队新购买的钻机尚未拆封就原地封存。

  以前高油价带来市场一片繁荣,全球油田服务业市场相对多元化,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中东市场是主力,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油气供应中心力量也不可小觑。低油价下,高成本油气供应区受到巨大冲击,大量油气项目被搁置,北美和中东成为仅存的“硕果”,自然成为国际油服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国内看,在高油价时期,上游油田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入场门槛,大大小小的队伍都可以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如今在低油价下,上游油田成本受到挤压,为严控成本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一些缺乏竞争实力的小队伍日子不再轻松。

  客观地讲,国内油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站在市场角度看,这只是低油价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更加凸显而已。有专家表示,低油价推动市场回归理性,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市场秩序和市场化经营规则的重塑与建立。

  低油价检验市场实力,从竞争的结果来看,往往是谁有科技优势、谁有灵活应变的管理模式成为胜负的关键。以美国页岩气中小企业为例,在全球层面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大约在10%,美国中小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已达37%,正是其超前的技术储备和灵活的管理模式使其抵挡住低油价冲击。

  低油价下,市场就是试金石。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管道局13天连续中标13个国际大单,凭借赖苏特终端改造EPC总承包项目实现了阿曼市场零的突破。宝石机械钻机在国际高端市场站住了脚跟,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钻井公司(NDC)签下钻机订单达到39台,又成功拿到10套土库曼斯坦钻机合约。

  事实证明,低油价并不意味一定会“低处不胜寒”。对于中国油服企业来说,温室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只有更早地参与到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对标国际先进油服企业,取长补短,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们也注意到,国际大油气服务公司已经开始抱团取暖。在油价低潮来袭前,哈里伯顿拟收购贝克休斯,从而扩充了技术优势,弥补了技术短板,业务将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营业收入规模成为世界油服老大。

  更有意思的是,控制着全球上游资源的大型国家石油公司(NOC)和国际石油公司(IOC),正在改变与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从以往的“低成本、快餐式”逐步转向“长期、总包式、一体化综合服务”,有的甚至改日费制为分红制。这为国内油服企业提供了借鉴。

  独行者快,结伴者远。油服公司之间的并购、合作,乃至油服公司与石油公司的抱团取暖,正在推动行业格局的变迁。“工程技术和石油公司要先抱团取暖”,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规划所所长汪海阁提到,“两者应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关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和区域协同增效,更好发挥整体综合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油服企业来说,近年来积极推行的钻井总包、钻井大包等新型合作方式都是很好的尝试,也为今后与石油公司综合一体化服务打下了基础。需要正视的是,与国际油服公司相比,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综合实力仍略显不足,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板块的联系仍不够紧密。如何让产业链条各环节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在低油价考验下更需做答。

  从短期看,低油价带来了挑战。从长远看,低油价是市场抛出的磨刀石。只有历经打磨,刀锋才会更锋利。(记者 苏子开、黄祺茗参加本文采写)